《香港經濟日報》—協同效應奏效 信義光能業績佳
近年(nian)(nian)可再生能源(yuan)發展勢強,全球(qiu)最(zui)大的太陽(yang)能光(guang)伏(fu)玻(bo)(bo)璃制造商(shang)之一、信義光(guang)能(00968)早前(qian)公布2015年(nian)(nian)業(ye)(ye)績亦理想,現時穩占全球(qiu)光(guang)伏(fu)玻(bo)(bo)璃市(shi)場(chang)3成。其光(guang)伏(fu)玻(bo)(bo)璃及光(guang)伏(fu)電站,兩大業(ye)(ye)務收入(ru)分別錄得(de)64.4%及923.6%增長(chang),整體毛利更(geng)按(an)年(nian)(nian)大幅增長(chang)124.8%至17.1億港(gang)元,刺激股(gu)價連日(ri)造好之余,也預(yu)示(shi)行(xing)業(ye)(ye)前(qian)景(jing)現曙光(guang)。
光伏玻璃與電站 收入增
信(xin)義光(guang)能(neng)行政(zheng)總裁兼執(zhi)行董事(shi)李友情接(jie)受訪(fang)問時(shi)表示,全球市場(chang)對(dui)太(tai)(tai)陽能(neng)更關注(zhu),加上內地近(jin)年大(da)(da)推環保政(zheng)策,要求各省市增加可(ke)再生能(neng)源比例,帶動對(dui)太(tai)(tai)陽能(neng)組件及光(guang)伏玻(bo)璃的(de)(de)需求。“雖(sui)然公司(si)可(ke)以選擇風(feng)力(li)發電等(deng)其他能(neng)源,但現時(shi)的(de)(de)市場(chang)空(kong)間太(tai)(tai)大(da)(da),業務(wu)必定(ding)有增長。而且,商業活(huo)動多在日(ri)間進(jin)行,太(tai)(tai)陽能(neng)的(de)(de)穩定(ding)性強,令我們有一定(ding)優勢。”
李友情(qing)說發(fa)展上、下(xia)游(you)業務有助加深與客戶的(de)關系。(曾有為攝)
不過,他認為業務增長主(zhu)因(yin),是(shi)(shi)公司自2014年起的(de)(de)(de)策略(lve)起作用。公司原以制造太陽能光伏(fu)玻璃(li)為主(zhu),前年開始積極進軍光伏(fu)電站(zhan)的(de)(de)(de)投資(zi),以上、下游方式(shi)同(tong)步包(bao)攬市(shi)場(chang),成功(gong)締造協同(tong)效應。“本來(lai)我(wo)們(men)的(de)(de)(de)角色只是(shi)(shi)供貨(huo)商,現在(zai)卻會(hui)有另一個團(tuan)隊投入電站(zhan)項目,令公司與主(zhu)要光伏(fu)組(zu)件生產商的(de)(de)(de)關系由單向(xiang)變成雙(shuang)向(xiang)。這(zhe)個過程令我(wo)們(men)加(jia)強了和(he)客戶(hu)的(de)(de)(de)合作,而(er)且有效捆(kun)綁(bang)雙(shuang)方利益,帶動(dong)更多雙(shuang)邊業務。”
他又說公司不打算轉型“一條龍”服務,涉足太陽能組件制作,免成為現有客戶的競爭對手。“今年的計劃是繼續主力發展上、下游業務,另外未來想增加電站業務比例。”現時光伏玻璃及光伏電站收入分別占公司總收入82.3%及6.6%,但李友情指電站項目逐步落成,其比例在今年尾或增至8成。
改進產品 推動客戶需求
他謂及早拓業務、“換位思考”,對未來發展有好處。“光伏玻璃雖然仍有發展空間,但是市場規模有一定限制,在開拓電站的項目以外,也要從客戶的角度思考,了解怎樣才可增加他們的需求?”
現時客戶對光伏玻璃的顧慮,不外乎成本和效益,即如何在相同的組件面積上發更多電。李友情說現時多了與客戶做實驗、開發產品,公司近年在光伏原片玻璃以外,出售售價及利潤更高的光伏加工玻璃,是為戰略轉變之一。“傳統的太陽能組件一邊是光伏玻璃,一邊是背板;我們的新玻璃設計容許‘Double Glass’,即兩邊都是玻璃。組件保護更強,也不容安裝鋁框,成本上節省不少。”
去年太陽能玻璃的平均售價下跌,但公司的太陽能玻璃銷售收益仍大幅增長64.4%至39.1億港元,李友情說是策略所致。“現時光伏加工玻璃是主要產品,占太陽能玻璃業務總收益94.4%。”
生產自動化 減人為波動
李友情指生產業界近年挑戰之一,在于生產線的設計和管理。他表示:“一來客戶對供應、服務、產品的穩定性,要求高了很多。二來,內地人工成本不斷升,令成本效益增加,公司要重整內部的管理。”
他指公司開始增加生產自動化的元素,求令整個生產過程中由接觸原材料至生產完畢,員工都毋須落手落腳參與制作。“角色由生產人員,變成監控者,負責確保過程順利完成。這個改變能減少人為波動。”
李友情笑謂,未敢評論公司與工業4.0等新興工業概念是否看齊,但新安排有助加強成本控制,和提高生產效益。“生產效率的改善,對去年收入增長起一定作用。”
(轉載自(zi)香港經濟日報)